|
|
|
|
|
|
|
|
|
|
|
|
|
|
|
|
   
站 内 搜 索
医疗资源渐打通 分级诊疗已成型
作者: 发布时间:2015-8-12 已被阅读:

      
     小榄镇一社区医院内,医生正在接诊。南方日报记者 王云 摄

    上午7时20分,护士长赵月香来到绩东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准备开门,此时门口已有5人等候。其中3位老人空着腹准备来做免费血糖检查,其余两位市民因为支气管感染和孩子发烧前来就诊。安排好5位居民的诊疗顺序后,赵月香又陆续接待了前来拿药、咨询的居民。8时还没到,绩东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人潮慢慢鼎沸,这里的医护人员迎来了新一天的繁忙。

    昔日门可罗雀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今告别了人员、设备空转的“不景气”,站内一派繁忙景象。8年前,血常规、尿常规等简单检查,小榄居民都要往大医院跑一趟,但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用赵月香的话说,这都是得益于“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

    去年,中山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以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目标,开始探索建立“医联体”模式。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小榄镇就已率先推动镇内医疗机构形成分级诊疗格局,以“政府主导、社区主办、医院管理”的模式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为破解医改交出一份“小榄”答卷。 

    【区办院管】社区居民有了健康“守门人”

    6日下午5时30分,小榄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内喧哗渐渐退去,但在距离其不远的绩东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仍人声鼎沸,两名全科医生诊室门外患者成群。

    “原来遇到病情复杂的患者,老是担心出危险,都是把患者转到大医院。”赵月香说,“过去由于医疗设备差,心中没有底气,让我们这个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基本处于‘失守’的状态。”

    “现在大不同啦。”赵月香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现在除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心电图、B超以及妇女两癌筛查、常见肿瘤筛查卫生站也可以做了,而小榄人民医院就是我们的后盾。如今社区的老百姓可以低廉的费用,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

    记者了解到,2007年小榄镇已开始推行“区办院管”模式,着手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所谓“区办院管”,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房和基本设备,由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投入资金建设,镇政府按照新建或改建的不同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补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后,交给小榄人民医院以及陈星海医院管理。

    在运行中,基层卫生站是具有独立法人、独立账户、独立编制的政府主导公益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而功能被明确为“医疗、预防、保健、养生与公共卫生服务”,镇属两所大医院则从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帮助这些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镇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对群众的一般常见病提供价廉、有效的门诊服务,要求人均日门诊费用要控制在20元之内。从2010年开始,小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服务的户籍人口每人45元的额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补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专门账户,保证政府发放的补贴款全部用到社区,不会被主管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院挪用。如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服务的社区人口约为5000人,按照补贴方案,该站可以拿到22.5万元补贴。

    【资源共享】点点鼠标居民病史一目了然

    随着中山医改进入深水区、攻坚区,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并不是名义上一联了之,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才是医联体建立的重要目标之一。

    经过8年的探路,小榄构建的紧密型医联体独具特色:打破体制的藩篱,实现双向互补转诊,技术、信息、人员、设备、财务、教育培训、行政管理一体化。

    前不久,绩东一社区的居民张锐(化名)陪父亲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该站的医生建议其父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原本以为要跑一趟大医院的张锐被告知在站内就可以抽取血液样本后,甚感意外。

    “没想到抽血、看结果都在卫生站,不用我们跑远路,又节省在大医院排队的时间,真是十分方便。”提起陪父亲就诊的经历,张锐连连称道。

    对于张锐的惊喜,小榄人民医院副院长丁德良表示,这要归功于该院已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了检查、检验资源共享。

    “目前,我院与辖下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的诊疗检查系统都是一样的,对于一些卫生站不能检验的项目,居民可在那里先抽样本,卫生站派车送到医院检测,之后医院再把检验结果反馈回卫生站,如遇到急症,站内医生只要在系统内打开病人记录,就可以马上看到检测结果了。”小榄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科主任廖伟华介绍:“无论是患者的病历、医生的意见还是检查的结果、用药的情况,都可以互联互通,此外,医院还为卫生站提供药具的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服务。”

    丁德良补充道,如今医院与卫生站实现了资源共享,三甲医院的资源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基层卫生站的资源。“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凸显程度大为减轻,可以说‘紧密型医联体’已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和效能。”

    【持续造血】全科医学人才不断增员

    与其余的三甲医院相比,小榄人民医院似乎相对“冷清”,但这对丁德良来说,却是他乐于看见的。“这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常见病病人已经被分流到社区卫生站。”丁德良兴奋地说。

    而绩东一、绩东二两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量刚好印证了丁德良的说法。据绩东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统计,去年该站的总门诊量达到166240人次,平均每天的门诊量为461人次,重症转诊82人次。

    绩东二卫生服务站站长郭苑清也透露,该站如今每天的门诊量在500人次左右,多的时候更超700人次。“我们记得开站的时候,每天平均只有50人左右,自从医院管理后,门诊量不断升高,因为老百姓知道是小榄人民医院直接管理的,对我们的医护人员也逐步有信心了。”郭苑清说。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社区居民对基层医护人员的拥护支持,是得益于紧密型医联体成立以后,医院让“好医生”流动起来,用“造血”的方式推动了医联体深度融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岗人员的全科医学培训,我们会定期送基层医护人员接受省级专家培训,经过2个月的理论培训后,他们还要回到医院接受10个月的临床培训,才回到社区为居民服务。如今已有27人完成了全科医学培训,现在有5人正在接受培训。”廖伟华说。

    丁德良还介绍,医院会长期派驻专家组织业务学习提升,带着基层医生到家庭病床查床会诊以及承担疑难病会诊,而基层医生也可到医院进修深造,以此培养基层医护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

    “我们初衷不仅要为基层‘输血’,还要为其‘造血’。透过这些举措,为基层培育一批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医护人员。”丁德良表示。

    ■记者手记

    打破体制障碍  才能“连体又连心”

    “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是新医改倡导的就医模式。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山的三甲医院每天接诊患者中,约70%属常见病,到社区或一二级医院接受治疗即可。然而,受就医观念,医疗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员不足、队伍薄弱等因素制约,原本在吸引病人上就处于弱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更“雪上加霜”,区域医联体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

    去年以来,中山医联体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从市到镇,各层级医疗机构纷纷尝试各种形式的合作,积极探路分级诊疗。然而,建立医联体后的路怎么走?怎样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用药、医保政策、利益怎么接轨?似乎多个医联体都未找到发展的康庄大道。

    根据记者前期走访了解,目前中山医联体组建工作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多以松散型为主,多限于技术帮扶或业务合作项目,虽然已“连体”,远没有实现“上下联动、分工协作”。

    “如果把医联体比作一辆马车,卫计部门就如最前面的一个车轮,把握着方向,而财政、医保就是后面两个车轮,缺一不可,然而马车要动起来,驾驶者才是至关重要,而这位驾驶者就是政府。”市卫计局的一位领导曾经形象地阐述医联体发展的条件。以小榄镇为例,在推行医联体过程中,镇政府“驾驶者”一角也担当得可圈可点。

    只有卫生、人社、财政等多部门共同推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医联体建设才能真正成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的有效途径。而人员分配、产权问题、利益分配等,涉及到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必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制度、待遇等的调整,才能真正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记者认为,无论是畏难推责、等待观望,还是因循守旧、求稳怕冒,都是认识问题,更是缺少担当的表现。如果患得患失,看准了也不敢坚决干;或者知难而退,找不出“最大公约数”,必然耽误医联体改革的时机。

    南方日报记者 邓泳秋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
 · 医疗资源渐打通 分级诊疗
 · 医院别自己看轻“义诊”
 · “薄利多销”威胁医疗安全
 · 低价救命药为何频喊“救命
 · 广东省扶贫基金资助名单公
 · 温国辉赴珠海江门调研底线
 · 连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大病
 · 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可获救
 · 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制度性
 · 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医疗服务
 · 为大病患者撑起一把“庇护
 · “双保险”能否让居民就医
 · 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城
 · 2015年第2期:扶贫“
 · 为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购买意
 · 医生不应成为医院的私有财
 · 姚志彬率队赴阳江调研公立
 · 大病保险年内覆盖城乡参保
 · 工资低养老难保障 乡村医
 · 2015年第二批广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