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站 内 搜 索
三年投500亿元补基层医疗短板 新一轮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大会战”全面启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8 已被阅读:
部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医疗卫生工作时强调,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落实

    2016年1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出席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快补齐粤东西北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将医疗卫生工作着力点落到基层、落到农村,健全县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珠三角各市要认真抓好对粤东西北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粤东西北各市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卫生事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地、发挥作用。

    今年3月,在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胡春华强调要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医疗人才同步下沉,让更多医务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过去我们看病都去连州、清远,有时还去广州。现在广州的医生来了,不用到处跑了。”家在清远连南的患者刁志强对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深有体会。不久前,他突发脑中风,半身偏瘫,在连南医院康复科治疗20天就基本恢复。这是刁志强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也是广东大力“补短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践的一个缩影。

    对广东而言,医疗服务的短板在基层。由于人口数量大、情况复杂,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落后、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认清薄弱环节,为的是更好地精准发力。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大投入、实施帮扶、培养人才等方式,让许多地市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实现到2019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的目标,我省决定,从2017年到2019年各级财政将投入500亿元,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院、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站建设,新一轮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大会战”全面启动。

医疗卫生服务
“短板”在基层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80%的医疗需求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分级诊疗符合卫生经济学规律,能较好实现控费目标。然而在广东,不少群众看病仍舍近求远,对家门口的医院缺乏信任。为什么?信任的缺失源于我省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均的现实。大部分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县基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有钱去广州,没钱去贺州。”2014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清远调研,其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清远连山的覃春辉反映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疗队很快就来了。省市的大医院医生不仅到山区给群众看病,还对当地的医生进行培训,清远市人民医院也托管了连山县人民医院……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看病难”的情况。

    覃春辉的话,道出了许多基层老百姓的心声。广东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在基层。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尽快“补齐短板”。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6年1月11日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发展战略,还出台了强基创优和构建医疗卫生高地三年行动计,以及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等系列配套文件,构建“1+2+N”的建设卫生强省政策体系,勾画了健康广东建设的长远蓝图。
    2016年下半年,为了进一步摸清基层医疗卫生状况,省委书记胡春华到韶关、惠州、清远等7个地市的21家县级及以下医院(卫生院)深入调研,召开15场座谈会,研究提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

    今年1月,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格局更加科学合理,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今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段宇飞介绍了广东目标——到2019年要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站全面达标,县级公立医院“龙头”作用明显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建立。

大手笔投建45家
县级综合医院


    “补短板”需下大功夫,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2016年,“强基创优”行动开展,省财政统筹安排3年112余亿元,着力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

    112亿元用在哪?首先是强硬件,广东分批对粤东西北地区县(市)人民医院配置医疗设备,确保每个县(市)人民医院至少配置影像、检验、手术、病理、重症监护等76种设备,大力改善县(市)人民医院基本设备配置水平。针对基层人才紧缺、能力不强的现状,从2016年起,广东为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院设置300个专科特设岗位,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丰富临床一线工作经验、能熟练诊治本专科疾病且对本专科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每人每年由财政补贴10万—15万元。

    粤北“三连一阳”(连州、连南、连山、阳山)地区的群众就感受到了不少家门口的利好。在连南市人民医院,有一位椎间盘滑脱的患者本来去了外地医院就诊,住院手续都办好了,听说在家门口连南县人民医院的专家手术做得好,硬是办了出院,回来了。

    为了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2017—2019年,广东各级财政又安排500亿元资金,重点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基层服务模式转换等,特别是县级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和妇女儿童医疗机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在人口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建设45家县级综合医院,并改造提高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水平。力争2020年形成医疗服务能力,45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面达到中等县级医院水平。此外,各级财政还将安排资金对18个县级中医院进行升级建设,并用三年时间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对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院3.7万张床位缺口予以填平补齐。


加大对基层人才
财政补助力度

    有了医院,还要有看得好病的医生。然而我省面临的挑战是,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薄弱,留不住人才。而且,医疗人才分布区域差异大,城市社区的医疗队伍好于农村,珠三角农村的医疗队伍好于粤东西北,近郊农村的医疗队伍要好于边远农村。

    为什么人才不愿留在基层?一方面学医时间长、成本高,但基层薪酬待遇低;另一方面平台差、病人少,难以提升技术,职称晋升等均受限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基层人才日渐匮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提升。

    为了破解平台差,病人少,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广东专门部署了对口支援工作。2015年,广东41家三级医院与58家县人民医院分别签署了对口支援责任书。“责任书”明确了不少“硬指标”,包括完善县级人民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开设重点科室等;还要求支援医院派驻医师每周出门诊至少2个半天,每周组织1次教学查房,每两周组织一次科内临床教学等。通过“精准帮扶”的方式,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和重点专科建设,迅速提升县级医院诊疗技术水平。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帮扶托管连南医院后,派出了专业的运营和技术团队,还建立起从城市到乡村高效对接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方法。通过“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将资源下沉到基层,使过去许多难以实现的医改目标,如检查报告互认、远程诊断等得以实现。变“输血”为“造血”,2016年连南医院病人满意度达93%。

    为了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广东明确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

    不仅如此,广东还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财政补助力度。省财政增加安排资金用于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费,从2017年起,按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定编制数以及每人每年1万—1.2万元的标准核拨事业费。

    为吸引全科医生扎根基层,从2017年起,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2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除享受单位发放的绩效工资和各项津补贴外,省财政增加安排资金,每岗每年补助6万元。

    为打通城市优质资源依次梯度下沉通道,实现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今年,广东提出,城市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原则上每年派出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全院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选派人员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占比不低于80%。城市三甲医院派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统一纳入县级医院管理。


■数说亮点

资金支持
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2017—2019年,广东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资金,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设施建设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人口较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建设45家县级综合医院
力争2020年形成医疗服务能力,45家县级综合医院全面达到中等县级医院水平

财政补助
省财政增加安排资金用于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费。从2017年起,按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定编制数以及每人每年1万—1.2万元的标准核拨事业费

■来自一线
湛江医改
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春,59岁的钟志芳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由于在湛江市区的大医院动手术需要4万元,超出了一家人的承受能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去了安铺镇中心卫生院。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离家不远的卫生院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手术,还只让她花费了4639元。

    这样的“意外之喜”要归功于湛江医改所推行的“县镇一体化”改革。2014年,强基层的东风刮到了湛江,为了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湛江制定了“县镇一体化”改革计划。

    “县镇一体化”是指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保持“五个不变”——机构和名称不变、人员不变、乡镇卫生院独立法人主体不变、功能定位和职责不变、各级财政供给保障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五个统一”——人事、财务、资产、业务和药品统一管理,促使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最终实现“三个一体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县镇医疗信息建设一体化和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高度统一起来,特别是统一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不再是简单地帮扶。随后,经湛江市政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后,这个极具智慧的制度设计在徐闻试点,不久,相邻的遂溪县也加入试点。

    “才成为局长不到3个月,我就把权力交出去了。”时任徐闻县卫生计生局局长吴朝全说,原属他管辖的16间乡镇卫生院,移交给徐闻县人民医院等四家县级医院分别管理,36名主治医师下沉坐诊。

    专家下沉让乡镇卫生院拥有了二级甚至三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医疗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病人考虑的就是费用多少和是否方便。像钟志芳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在乡镇卫生院,本地居民医保报销比例85%,家人照顾起来也方便。而千里迢迢到市区三甲医院就诊,只能报销50%,用药也有限制。

    乡镇卫生院能看得好病,费用低,还离家近,仅仅半年后,徐闻的16家卫生院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人数就明显增加,业务量同比增长平均超过20%,基本上形成了“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秩序。

    有了成功的例子,2016年,湛江所有市辖县实现县镇一体化改革全覆盖,87间乡镇卫生院分属14间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同年,市辖区也加入改革队列——由于法人主体、体制等诸多原因,市级医院和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没有实施“五个统一”,不参与医院管理,只在人员、设备和技术上提供支持和帮扶,这被称为“松散型医联体”。

    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例,该院派了9位专家下沉到坡头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扶持妇产科、骨科等科室,帮助龙头镇中心卫生院实现连续三年年住院分娩量接近2000人次,2016年业务量从960万元增加至3092万元。

    经过三年的发展,湛江医改所推行的“县镇一体化”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建立首诊在基层的就医新秩序,正是广东补短板强基层的好范例。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
 · 三年投500亿元补基层医
 · 国家卫计委:到2020年
 · 
 · 
 · 关于“广东扶贫济困日”捐
 · 关于确定潮州博大医院为广
 · 关于确定大新医院为广东省
 ·  关于2017年五一劳动
 ·  关于2017年清明节放
 · 2017年第1期:加固因
 · 国新办就《健康扶贫工程“
 · 
 · 互联网在线问诊成“鸡肋”
 · 互联网医院经受大考
 · 粤首次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
 · 惠州启动市直机关党员健康
 · 高岗镇开展送医送药免费义
 · “互联网+医疗”新模式持
 · 加厚因病致贫返贫防火墙—
 · 加厚因病致贫返贫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