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站 内 搜 索
广东相对贫困精准减贫治理的基本经验
作者:南方杂志 发布时间:2020-12-29 已被阅读:

 

广东聚焦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和贫困群众“急难愁盼”事情,持续深化减贫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减贫战略由区域开发、到村帮扶向精准到人转变,推动帮扶方式由开发式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转变,构建起具有广东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贫治理之路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本文责编∕蒋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减贫治理体制机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战略位置,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全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动员全党全社会向贫困发起总攻,取得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为全世界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最大发展机遇和第一民生工程,先后实施山区扶贫开发、八七攻坚、扶贫开发十年纲要、扶贫“双到”、脱贫攻坚等减贫治理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启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探索,率先开启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率先构建起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迈出实质性步伐。2009年以来,累计409.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3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825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村均集体收入达29.5万元,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近8万名扶贫干部和驻村干部得到培养锻炼,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理念深入人心,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此外,广东还对口帮扶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14个市(州),帮扶93个贫困县摘帽、5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广东力量和广东智慧。

站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实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入总结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积累的战略性经验、形成的前瞻性理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支撑,为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长效帮扶机制提供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

 

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广东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帮扶方式由党政主导“独角戏”向社会参与“大扶贫”转变,减贫治理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一)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作为扶贫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启解决相对贫困探索。2013—2015年,广东省以3480元作为相对贫困标准,全省认定20.9万户、90.6万相对贫困人口。通过三年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开发式帮扶,累计完成3000个村6万户30万人的“两不具备”村庄移民搬迁工作,56.8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危房改造顺利完成,被帮扶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2016—2020年,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率98%以上,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47元,全部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二)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全面深化,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共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生保障、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多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0个,建设“一村一品”基地1048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大为增强。2277个贫困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5万元,实现“后队变前队”目标。

(三)贫困地区减贫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党动员促攻坚成为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得到全面落实,全省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近6.5万名干部先后参与住村帮扶,5840多名扶贫干部持续攻坚,近10万名村“两委”干部奋战一线,一大批干部得到培养锻炼。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严从实真抓实干作风全面建立。志智双扶取得重大进展,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意识、脱贫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引导、政策引导、宣传引导良性格局初步形成,基层治理主人翁意识实现重振。

(四)以脱贫促振兴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广东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广东相对贫困精准减贫治理的主要路径

广东聚焦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和贫困群众“急难愁盼”事情,充分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持续深化减贫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减贫战略由区域开发、到村帮扶向精准到人转变,推动帮扶方式由开发式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转变,构建起具有广东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贫治理之路。

(一)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政治责任,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组织保证。严格落实“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省“四套班子”成员全部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到市县调研都要看扶贫,每次全会都要强调扶贫,每年开头都要召开全省会议专题部署扶贫。省委书记李希连续3年率党政代表团到扶贫协作地区调研对接全覆盖,主持召开3次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17次省委常委会、4次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脱贫任务重的县实现专题调研全覆盖。省人大连续4年听取省政府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报告,2018年对脱贫攻坚组织专题询问。省政协2017、2018年连续两年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提案,2019、2020年组织各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进行专题调研。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出台90多份脱贫攻坚政策文件,协调解决了一系列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实施遍访贫困户制度、深度调研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定期报告制度、考核督查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各行业部门牵头建立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组,严格落实“四个优先”工作要求,实施责任清单管理制度,持续加大政策供给、资源投入、人才保障力度,强化工作合力。实施脱贫攻坚挂牌督战, 6位省领导和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41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挂牌督战8个地市、41个县(市、区)、133个村,实地督战265次,走访648个镇、1898个村、4205户贫困户,帮助基层解决困难923个。

(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和脱贫稳定性。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分类施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增强贫困户稳定脱贫能力,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全面增强产业扶贫带贫能力。依托“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专业镇村、专业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7875名,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21亿元,建设光伏扶贫电站9300余座。云浮市创造了整镇推动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云浮经验”,形成“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二是持续提升贫困户就业稳定性。完善就业奖补扶持政策,加强区域劳务协作,落实“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78万个,帮助全省41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茂名市创新开展“岗位信息对接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劳务协作转移一批”就业扶贫“五个一批工程”,全市92%的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全力推进消费扶贫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累计搭建消费扶贫专馆254个,覆盖中西部17个省份,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入驻,展销3200多家企业的8500多种产品。在全国19个省区认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902个。开展“消费扶贫月网上行”等系列消费扶贫活动。四是全面补齐贫困户“三保障”短板。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杂费,从义务教育至大学教育实行生活费补助,共补助学生29.5万人,年均发放补助资金10.8亿元。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医疗救助比例达到80%以上。将危房改造标准提至户均4万元,2015年以来全省完成危房改造34.4万户,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全部解决。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至年人均6384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至每年2100元和2820元。

(三)坚持“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广东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凝聚起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围绕“谁来扶”的问题,始终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区域对口帮扶成效显著,组织珠三角地区6市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1719个相对贫困村,派驻5597名驻村干部,投入130.94亿元,帮扶相对贫困户11.82万户36.78万人。阳江与珠海建立了“阳江—珠海扶贫工作月碰头会”等沟通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动员全省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派出驻镇(街道)工作组1112个、驻村工作队1.2万个、工作队员6.5万人,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靠力量。“万企帮万村”扎实有力,深化结对帮扶、村企共建,9115个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6.5亿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全国首创“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10年间“6·30”活动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志愿者、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募集社会资金320多亿元,其中2016—2020年共募集社会资金近220亿元。

(四)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充分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持续深化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建设美丽乡村筑牢生态振兴基础。省财政村均投入1500万元,深入推进2277个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大量积存几十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得到彻底清理,贫困村200人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全面完成,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99%、98%以上,贫困村公共服务站、标准化卫生站、快递物流覆盖率分别达99.8%、98.5%、80.2%,初步实现由“局部干净卫生”向“全域干净整洁”、由“美丽乡村试点”向“连片精品线路”转变,贫困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二是管好扶贫资产筑牢产业振兴基础。把扶贫资产管理作为脱贫攻坚重要内容,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创新实施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四权分置”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对扶贫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扶贫资产“三类资产”的监管,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夯实两项衔接基础。韶关南雄市成立扶贫资产投资公司,以企业化、市场化模式运营管理县、镇两级扶贫资产。三是打造不走工作队,筑牢人才振兴基础。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持续抓好扶志扶智工作,全面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红色村选派第一书记,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综合运用生产奖补、就业补助,通过“按劳取酬”和“二次分红”让贫困群众增收,形成“观念转变+增收”的潮州经验。四是建立监测帮扶机制筑牢稳定脱贫基础。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建档立卡未脱贫户、已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监测,落实技能培训、就业帮扶、产业带动、小额信贷支持等帮扶措施。深入推进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衔接,不断完善农村低保保障政策,低保覆盖范围从收入型贫困家庭向因病、因残、因学等刚性支出负担过重、影响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贫困家庭扩展,做到“保人”与“保户”相结合。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驻村工作队稳定至2021年上半年。支持江门、韶关、清远等地开展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低保政策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改革试点。

(五)坚持服从服务全国“两个大局”战略,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助力被帮扶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动员全省全社会力量,实行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向督战县、村“三集中”,强化主体责任、帮扶政策、工作举措“三落实”,全面深化携手奔小康行动,在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价为“好”的等次,为全国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了硬骨头、作了大贡献、当了排头兵。一是创新“战略统领、清单落实”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扶贫协作与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合。把帮扶桂川黔滇四省(区)脱贫攻坚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建设,与桂川黔滇四省(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领导定期互访、职能部门相互对接等协调机制。二是创新“财政主导、社会助力”投入支持机制,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助力深度融合。2016年以来,省、市、县、镇四级财政累计投入援助资金168.8亿元,县均从2016年的1039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6011万元,财政援助资金总额和县均数居全国前列。2018—2019年我省合计投入379亿元,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三是创新“尽锐出战、双向互动”人才支援机制,推动双向交流与本土培养深度融合。2016年以来共向被帮扶地区派出党政干部1159人次,接收被帮扶地区挂职干部998人次;共派出教师、医生等人才11292人次,开展“爱心助学”“希望工程”“学前学会普通话”等活动,形成了涵盖从幼儿园到职业教育的全链条式帮扶机制。四是创新“龙头引领、前店后厂”产业合作机制,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增强“造血”功能深度融合。与四省(区)共建95个产业园区。引导1万多家企业到被帮扶地区投资兴业,在扶贫协作四省(区)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88个。五是创新“精准对接、精细服务”劳务协作机制,推动广东用工需求与西部人力资源深度融合。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建设校企合作、劳务服务站、扶贫车间三大平台,强化政策激励、权益保障、动态跟踪三项服务,24个省份约有387万贫困劳动力在粤就业,扶贫协作四省(区)在粤务工贫困人员220万人。六是创新“广泛参与、全面覆盖”携手奔康机制,推动广东市场技术优势与西部资源优势深度融合。组织全省88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镇)与93个被帮扶地区贫困县,293个镇、895个村(社区)分别与被帮扶地区342个镇、1033个村结对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实现贫困县、镇及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组织全省1084间学校、420家医院与被帮扶地区1186间学校、741家医院结对。

(六)坚持从严从实较真碰硬工作作风,多措并举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攻坚正确方向。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狠抓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战疫战贫“双统筹双胜利”。一是多措并举克服疫情影响。实施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累计组织专车、专列、专机3053趟(次),帮助扶贫协作4省(区)13.4万名贫困劳动力来粤务工。多措并举解决项目复工难,通过筹措资金、流转土地、提前规划等方式,“一项目一策”解决项目复工难问题。推动全省231个人工养殖野生动物扶贫产业项目全部转产转型。线上线下创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创建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广东消费扶贫月网上行”等网络平台,实施大湾区“菜篮子”车尾箱工程,创新实施“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机制,组织“广东消费扶贫月网上行”系列活动。二是狠抓突出问题整改落实。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标准不动摇,聚焦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三类问题”,结合专项巡视、跟踪审计、人大询问、纪委监委反馈、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全面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工作清单和整改台账,上下一体改、举一反三改、全面彻底改。2016年以来,全省各地累计排查整改突出问题3278个,教育扶贫生活费补助、无房户住房保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建立了长效整改机制。三是持续推进扶贫作风建设。连续三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曝光一批扶贫领域违纪违规典型案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基层减负年活动,狠抓重复填表报数、会议多、发文多、无实质性内容的督导检查多等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全面改进调查研究方式方法,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方式调研督导,看真贫、访实情、出实招。

 

相对贫困精准减贫治理留下的宝贵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才能干好工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中,广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精准脱贫攻坚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予以统筹部署,构建起上下联动协调互促的减贫治理新格局。区域联动、战略互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广东坚持尊重区域发展规律,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扶贫减贫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广州和深圳“双城联动”相统筹,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区域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互促,构建起区域协调、城乡互促、区域联动的减贫治理新格局。

(二)必须坚持精准方略,因村因户因人精准分类施策,切实提高帮扶政策和帮扶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广东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深化拓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举措,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扶贫、民生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党建扶贫等重点工程,提升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筑牢稳定脱贫基础。

(三)必须坚持大扶贫格局,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帮扶局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东始终注重将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等三大机制有机融合,把对口帮扶、定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先后实施了“双转移”战略、扶贫开发“双到”战略、粤东粤西粤北振兴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优势,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推动村企共建、县企共建,将民营企业扶贫资源精准有效地配置到村到户。在全国首创“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老、助残、救孤、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逐步成为全省参与面最广、惠及范围最大、社会效果较好的扶贫济困爱心平台。

(四)必须坚持内源式发展,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广东始终遵循内因外因辩证作用规律,以党建为抓手,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始终把外源式帮扶与内源式脱贫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其进取精神和内生动力,实现自主脱贫。向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软弱涣散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广“以奖代补”等帮扶政策,培育文明乡风,整治等靠要等不良习惯,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增强信心,树立“我要脱贫”信心,激发内生脱贫能力。

(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走符合广东实际的特色减贫治理道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广东省坚持把党中央工作要求同本地实际相结合,持续深化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扶贫资产管理、以消费扶贫推动社会扶贫、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扶贫等新做法新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同时,统筹推进区域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推动产业共建与特色扶贫产业培育“以大带小”,推动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全链条发展,以大市场、大帮扶的理念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
 · 广东相对贫困精准减贫治理
 · 为全国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
 · 温暖送到家!英德市中医院
 · 健康扶贫在行动,义诊服务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
 · 让党旗在凛冬更鲜红 ——
 · 信宜市精准发力,助力忻城
 · 鄂温克旗“林定坤名医工作
 · 化州播扬镇卫生院:健康扶
 · 全力构建三大医疗保障体系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党建引
 · 中国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 广东居民主要健康指标 基
 · 习近平:我们如期完成了新
 · 让党旗在凛冬更鲜红 !广
 · 国新办举行防止返贫监测和
 · 让白内障贫困户重见光明,
 · 谱写“健康中国”中山新实
 · 脱贫攻坚,广东医保都做了
 · 让群众有“医”靠,健康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