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站 内 搜 索
广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作者:广东卫生在线 发布时间:2023-8-14 已被阅读:

612日,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启动会透露:将实行“万名医师下乡”工程,推动优质人才资源下沉。其中一项举措就是三甲医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每年选派约500名中级以上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帮扶基层,持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临床和公共卫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在新一轮的强基攻坚战中,“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再度成为有力武器。

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这项锚定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创新之举,已一再给我们惊喜,包括入选2020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的“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助推全省县域内住院率保持在8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群众就医环境、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等等。 

“十三五”时期,广东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综合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这主要得益于打造‘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格局。”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医改办主任朱宏说。这一秘诀分为三部分:高地建设、立地强基、上下联动。其中,作为上下联动的核心内容,“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为县级医院外连“天线”,释放出强大动能,助力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广东省“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何以能结出如斯硕果?深耕细耘近5年,探索出了哪些特色做法与经验智慧?本刊通过深度梳理,尝试解开其中玄机。

现状:托举粤东西北健康梦 

家住汕尾市陆河县的阿黎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常年反复心悸,最近一个月又加重了,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显示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形成及房室传导阻滞等。进行针对性治疗后,为预防心源性猝死,她还需要安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当地还没有开展过这项技术,但阿黎并不打算转院,她信赖这里。自2019年以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组团式”支持下,陆河县人民医院脱胎换骨,尤其是重点发展的心内科,已然在当地打响了口碑,甚至吸引周边县域的患者慕名前来。而4月新进驻的第5批帮扶团队里,又有心内科专家。

61日,由帮扶专家主刀,本院医生协助,多科室配合,阿黎接受了陆河县首例ICD植入手术,心脏从此有了“贴身保镖”。

事实上,近几年来,类似解锁新技术、填补县域空白的故事一次次发生。这座粤东小城已经告别急危重症患者往往只能转诊的历史,每年完成心脏介入手术400余台,开展甲状腺射频消融、术中喉返神经监测、胃肠肿瘤根治、消化道重建等新技术,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护航。

这样的剧情也在粤东西北其他县域密集上演。乘着“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的东风,过去底子薄弱、人才紧缺、发展后劲不足的113家县级公立医院,在73家三甲医院的“院包院”“科包科”下,大多实现了医疗技术能力的跃升。

在化州市人民医院,陈阿姨的脊柱压缩性骨折便得到了良好治疗。骨科副主任李裕汉主刀,在穿刺针引导下将骨水泥缓缓注入病变的脊柱,待其硬化后拔出穿刺针,一片创可贴即能覆盖仅34毫米的伤口,损伤的脊柱也得到修复。

 “之前腰痛难忍,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翻身、起床都很困难,没想到一个小手术就把问题解决了!”术后第二天,陈阿姨顺利出院,连声称赞。

举重若轻的背后,是“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下优质医疗资源梯次下沉的不懈努力——据统计,帮扶的任务清单包含帮每家受援医院补齐近2.5个薄弱专科,目前已基本实现。此外,2022年超过66%的受援医院增添了不少于5项新技术,覆盖骨伤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妇科、儿科等多个专科领域,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内专科全面均衡发展。

 “刚来化州,我几乎每天都泡在手术室里,一边做手术,一边手把手带教,帮扶第一年骨科手术量是3000多台,比2018年翻了一倍,而三、四级手术率也从原来的4%提升至45%。”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副处长张晟介绍。他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工作时,曾下沉帮扶4年,并出任化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化州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基础不错,下沉专家接续锻造当地各个亚专科的技术实力,最终使其成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个基层试点医院。”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也在持续提升。以德庆县中医院为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帮扶下,如今已拥有1个国家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4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还入选了全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单位,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优势。

 “帮扶专家手把手传经送宝,我不断汲取养分,过去半年里对中医药调理脾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地脾胃科年轻医生黄梓坚兴奋道,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侯江涛帮扶期间“师带徒”的对象,专业知识精进后,在县中医院对镇、村两级的基层义诊中逐渐担当起主力。

随着诊疗能力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当地治疗的同时,急诊急救网络也逐步建立,要和时间赛跑的危急重症患者也多了一道生命保护伞。

在梅州市大埔县,高龄产妇王女士回想前段时间的经历仍深有感触。她剖宫产诞下小女儿后大出血,危急时刻,驻点帮扶的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江丽萍带领当地产科团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捆绑子宫下段、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分离膀胱覆膜反折等一系列操作,终于让她转危为安。

 “我们的危急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大幅提升,2022年共成功抢救危急重症孕产妇15例、危急重症新生儿32例,疑难重症县外转出率仅2.3%。”大埔县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陆河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永坚接受采访时也多次提到急救能力的飞速提升:“在帮扶团队指导下,20193月,医院注册了国家脑防委卒中防治中心,年底患者入院到溶栓的平均时间已缩短至35分钟,居于全国中上水平;20196月开通了介入导管室,试运行期间就成功抢救了6名急性心梗患者。”

南雄市人民医院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帮扶下,相继建成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其中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均已通过国家认证。院长殷圣银介绍,去年该院收治疑难危重患者近6000人,救治成功率达到94.4%,较帮扶前提升明显。

从粤西、粤北到粤东,一家又一家受援医院在“组团式”紧密型帮扶下华丽变身,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县域龙头,结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等,带动县域内综合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为基层百姓描绘就医新图景。

 

缘起:从“单兵作战”到MDT式帮扶

让我们将日历翻回至2018年。

长期以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员能力不强的问题,不仅影响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成效,也弱化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而在粤东西北地区,这项薄弱环节更为突出,有的地方还有“医疗洼地”之称,家中老人患病若留在当地治疗,邻里甚至会指责子女不孝顺。

为破解这一困境,广东省进行了诸多努力。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召开以来,更是加大力度,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不断推进关键改革,软硬兼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各级财政统筹投入612亿元,更是为强基战按下加速键。

“作为我省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壮腰’的核心诉求。”对于做强县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曾如此阐述。

要想强基层,做强县域龙头医院不可或缺。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就曾强调:推行分级诊疗,必须以县级医院为抓手,带动下级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一栋一栋崭新的大楼在58个县区拔地而起,76种关键医疗设备一一配齐,硬件配置焕然一新。然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专业性的人才。曾有县医院吐槽:“设备买回来了不会用,只能躺在仓库里养蚊子。”

省卫生健康委也推出“基层卫生人才填洼计划”“三羊计划”“千医下百县”等举措,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千医下百县”明确全省三甲医院派出5%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下沉基层。

2018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3.5%,但要进一步提升,必须再出新招。

过往的工作带来了启发——2015年,我国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作为率先实践者之一,广东决定把援藏工作从“输血”变为“造血”,于是升级“组团式”内涵,提出“院帮科”模式,安排14家三甲医院与林芝市人民医院19个科室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成效斐然。

经过半年的规划筹措,201811月,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广东省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从粤东粤西粤北14个地市各选一个基础薄弱、县域内住院率相对靠后的县级医院,与14家省级三甲医院建立为期3年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帮扶任务不完成,对口关系不脱钩。

帮扶工作有四个核心任务:专科建设帮扶,结合受援医院的实际,每年重点帮扶23个紧缺专科或工作项目;队伍建设帮扶,采取跟班学习、共同开展课题攻关等措施,全面加强人员技术培训;柔性选派帮扶,除常驻帮扶工作团队外,定期选派专家开展技术柔性支持;建立远程医疗,探索形成紧密医联体。

同时明确,支援医院根据受援医院建设需求组建帮扶团队,每个团队5人,由1名队长和4名队员组成,队长挂任受援医院副院长,队员则挂任受援医院相应科室主任、副主任或科室学科带头人,密切参与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

“以往多是单兵作战,专家再厉害,也可能因为团队配合跟不上导致拳脚伸展不开,影响了帮扶效果。‘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是‘包干到户’,是MDT式帮扶,几名专家一起下沉,背后还有柔性支撑,能够敞开施展拳脚。”有基层医院的院长感慨,发力到了点子上,帮扶从“独木难成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此外,省委组织部和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可以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统筹协调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卫生健康部门的专业性,受援医院所在地党委、政府也主动作为,确保帮扶队员的工作落实、生活保障等,让专家心无旁骛。

经过一年的探索,帮扶取得显著成效,14个受援医院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均大幅提升,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认可。

“以前的帮扶是松散型的,而‘组团式’帮扶是紧密型的,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有具体目标任务,实施阶段还要进行评估和考核。”省卫生健康委人事处相关负责人点出该项目的特殊之处。而“紧密型”的标签不久后就纳入项目名称。

此时的广东已决定乘胜追击。20191016日,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暨全面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现场会宣布:由54家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医院,改革在全省铺开。

推进改革就要一鼓作气、积厚成势。尽管受新冠疫情冲击,广东也从未叫停这一任务,并且还于2022年进一步升级项目,决定由73家三甲医院帮扶60个县区113家县级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进入新的阶段。

探索:三甲与基层医院的双向奔赴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的同时,作为实践主体的医院也在深耕细耘。

首批14家三甲医院接到帮扶任务即拿出真帮实干的劲头,组建了14支年纪轻、学历高、职称高的帮扶战队。全员67人,平均年龄42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0%;队长都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53名队员均为科室业务骨干,职称中级以上,具备丰富临床带教和实践工作经验。

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派出涵盖心内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内科及临床护理专业的5名专家进驻陆河县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妇科、肿瘤科、骨科、麻醉科及心血管护理的5名专家进驻封开县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派出涵盖神经内科、肿瘤介入中心、妇产科、骨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6名副教授进驻化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出骨科、呼吸科、泌尿科、风湿科、麻醉科专家入驻惠来县人民医院……

“医院硬件上去了,但缺学科带头人,‘组团式’帮扶送来一批高水平专家,让医院管理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我们对医院发展也更有信心。”惠来县人民医院院长方国宏的感受,代表了受援医院的心声。

这种下沉专家的高配置、帮扶工作的高要求和产出的高水准,在接下来的帮扶工作中一以贯之,共同成为改写粤东西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格局的源源动力。

以地处粤北的仁化县人民医院为例,当地结石病多发,2019年与东莞市人民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以来,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梁桂峰一驻点就是3年,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周末也常在岗,把县医院当家,家反而成了暂住的旅馆”。目前,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已经独立成科,除了肾癌及一些复杂疑难手术还要东莞专家支援外,常见病、多发病当地医生基本都能解决。

挂职副院长的队长庞泓也主动留任两年,在推动医院管理提升的同时,也带动普外科迈上新台阶。腔镜下的胆道取石,疝气、消化道穿孔修补,髋关节置换……曾经只能外转的病例,现在科室医生已经熟练应对,结直肠癌根治能独立完成;微创手术从零到有、从有到优,去年突破六成。

“我们给帮扶订立了严格的考核指标,刚开始是驻点帮扶时间够就认数,后来改为以结果为导向,门诊量、新技术开展、讲课、查房、管病、院内培训、科内培训等工作内容都要量化。”东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周建平介绍,他分管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除了开会协调,有需要时也会抽空到当地主刀。

在粤东,陆河县人民医院在持续做强心内科的同时,其他科室开荒效果也很明显:省医生殖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徐嘉文牵头新设生殖专科门诊,实现陆河县生殖助孕零突破;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蔡丽飞,积极开展院内培训,推动人文精神融入诊疗的各环节,提升医生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等等。

位于粤西的阳江市阳西总医院,作为全国医改明星,也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帮扶力量,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的全面提升。后者接连选派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外科等专家帮扶,为阳西脑血管患者构建及时、高效的诊疗空间。20229月,医院举行拜师仪式,本批次下沉的5位专家共收徒12人,推进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创新。

“院包院”“科包科”的帮扶模式下,帮扶医院人才、技术、理念全方位下沉,弦歌不辍,受援医院也积极对接需求。双方共同建立一名院领导牵头抓总,医政、科教、后勤等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共同研究问题、梳理工作情况,深入实地调研,实现点对点的按需帮扶和精准帮扶。

比如惠州市在市级层面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帮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辖的龙门县出台月绩效待遇和节假日周末专家留守补助规定,博罗县则连续3年每年划拨500万元用于帮扶专家的薪酬, 补偿。

仁化县人民医院领导班子经常去专家宿舍喝茶聊天,收集帮扶建议和意见并作出积极反馈。比如专家提出开展胆道镜的新业务需求,院领导迅速组织购买设备,又和临近的南雄县沟通解决消毒问题。

阳西总医院除了建立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还为帮扶团队提供博士楼住宿,提供副院长办公室、博士工作室等,做好后勤保障。

与此同时,各家医院也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机制,激发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激活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双方始终把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信得过、服务能力过得硬、当地医院留得住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帮得实在、学得用心。”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总结说。

在提升县医院医疗技术实力的同时,帮扶专家还不断下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等,通过授课、讲座、培训等方式,带动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义诊、志愿者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方式进社区、进校园,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便利、更可及的医疗服务。

从单向帮扶到高质量的双向奔赴,也让曾经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县域,滋润出枝繁叶茂的健康绿荫。

也许可以用封开县人民医院院长全周的一句话,为这剂强心针的疗效作注脚:“我们医院曾经也是个‘病人’,他们不光帮我们治病,还带我们补充营养,我们正渐渐恢复健康,以后靠自己也能发展、茁壮成长。”

展望:奏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乐章

三甲医院的精兵强将下沉基层,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同质化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围绕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和提升县域内住院率的总体目标,不断创新帮扶机制和内容,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在当地播撒出希望的种子。

比如,瞄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除了落实“师徒结对”“手把手教学”的带教模式等,还涌现出了一系列特色做法:

广东省人民医院参考该院“护长人才库”做法,制定受援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相关计划和实施方案;

广东省中医院在受援医院设立“名医工作室”,推动技术下沉和人才培养;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驻点帮扶外进一步拓展,10名专家受聘为阳山县人民医院的专科技术主任……

帮扶团队还“带土移植”三甲医院的科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协助受援医院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规范医疗行为,持续优化就医流程等,让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

其中,清远市人民医院帮扶团队指导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完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打破“铁饭碗”,实行以预算为导向,以服务质量、数量、成本控制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有序推行全成本核算制度,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东莞市中医院帮扶翁源县中医院、乳源县中医院,则直接参与受援医院2021年度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数据的采集,并定期开展病历质控,分析存在问题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受援医院科研滞后的老大难问题,帮扶医院则带领受援医院人才进行课题申报、实验研究、博士流动工作站建设等,甚至把适合基层医院的学术课题留在当地,帮助多家受援医院实现科研立项零的突破。

“多管齐下,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被点燃,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帮扶一年多骨科的手术量就比帮扶前提升近20%,本地医生能独立完成微创手术。”惠来县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张木兴说,这样的蜕变在全院普遍发生,第一年县域内住院率提升近10%

2022年底,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曾对“组团式”帮扶工作进行梳理,对其中帮扶效果良好的52家帮扶医院和受援医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帮扶医院下沉专家参与临床教学查房近6500次、参与或指导手术约26000例、举行病例讨论会议近4300次、开展线上线下疑难病会诊4500次以上;开展培训、讲座、远程教学3012场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47358人次;协助受援医院完善医院管理制度248条、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相关文件263份。

此外,2022年受援医院平均补齐近2.5个薄弱专科建设,形成了一批临床重点专科群;开展新技术486项,其中超过66%的受援医院新增技术项目不少于5项,后续开展的相关手术4000余例,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共同申报课题67项,发表学术论文54篇;帮助受援医院相继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落实落细18项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这些都共同汇集成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和破解医院发展短板的磅礴力量,成就着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

在推动“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的过程中,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也巧妙布局,推动其与其他改革互促共融,助力县域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以湛江为例,2021年,为打破“市强县镇弱”的城乡二元结构,该市以遂溪县为试点,探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及整建制托管基层医院与县域医共体建设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域托管。后者精心选派46名专家进驻,覆盖绝大部分专科。

新路径之下,遂溪县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明显。县人民医院多个学科取得重要阶段性建设成果,心衰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顺利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评审,重症医学科获批湛江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城月镇中心医院则在17名下沉专家帮助下,实现2022年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7.83%,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同比增长66.47%,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同比下降9.01%

类似的图景也正在连山展开。清远市人民医院全年派出近20名业务骨干长期驻点,每月再派12人专家团下沉开展专科共建。除帮扶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部分专家还到乡镇分院挂职副院长,整体带动县域卫生健康发展。目前,当地县域内住院率已经从2018年的82.3%跃升至90%以上。

与此同时,“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模式也引导基层探索新的改革思路。

2019年,河源市和平县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成立医共体总医院,与17家乡镇卫生院以及251个村卫生站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县镇人、财、物统一管理。由于同时将全县17个乡镇划分为7个片区,安排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实行“组团式”帮扶,取得了明显效果。

这一模式被省卫生健康委提炼总结为《广东省坚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内分片区组团式帮扶实施指南》。前文提到的“万名医师下乡”工程,也明确提出实施“县域医共体内分片区组团式帮扶项目”,要求全省县域医共体总医院每年帮扶不少于70个团队,共计不少于500名医师下沉乡镇卫生院。

创新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引擎。毫无疑问,“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摸准了强基层的脉搏,为粤东西北补短板开出了一剂良药,有效改变了全省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沉疴,已经成为广东医改智慧的代表作。

回溯来时路,“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在初期调研、方案制定及审定阶段,便已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同意。

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通过简报形式向全国介绍该经验。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效果很好,还要大力推动!”

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均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将这一模式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政策,甚至辐射带动教育领域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计划。

而今,高质量发展的新问卷要求新突破、新解法。作为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体现,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以及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时代样本,期待“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带来更多惊喜。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
 · “组团式”医疗协作 助力
 · 中山大学援疆义诊团走进新
 · 多项基层诊疗数据创新高,
 · 广东:医疗卫生人才“组团
 · 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大力推进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
 ·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
 · 恩平:高水平 高品质 高
 · 广东医疗援疆创新举措,名
 · 完成“30项首例”!粤黔
 ·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做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
 · 广州“组团式”医疗帮扶结
 · 广东中山“组团式”医疗帮
 · 广州:全面推进“五好”建
 ·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
 ·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
 · 中山“组团式”医疗帮扶,
 · 广东省派出医疗“组团式”
 · 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跨区域